领取MOLI红包

抢赛道“上新”不断 氢能迎重大发展机遇

从“喝氢吐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到全球最小加氢站,漫步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下称“氢能展”),一系列绿色、高效、前沿的氢能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竞相亮相,充分展示了这一产业的蓬勃生机。 氢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氢能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在集中式氢储能等多方面有广阔前景。要把氢能战略价值的“热”变成商业价值的“热”,核心要解决性价比的问题。 新应用不断涌现 一次加...


从“喝氢吐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到全球最小加氢站,漫步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下称“氢能展”),一系列绿色、高效、前沿的氢能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竞相亮相,充分展示了这一产业的蓬勃生机。   氢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氢能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在集中式氢储能等多方面有广阔前景。要把氢能战略价值的“热”变成商业价值的“热”,核心要解决性价比的问题。   新应用不断涌现   一次加满只需5分钟,续航能力在CLTC标准工况下可达550公里,行驶过程中唯一排放的是水……氢能展上,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试驾活动受到了众多参观者的青睐。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这款车外观看起来与普通电车无异,驾驶体验感也没有太大区别。据现代汽车公司技术工程师介绍,其最大的技术亮点是燃料电池直接驱动,中间不经过转换,能源转换率达到了60%以上。对于大部分消费者关注的安全问题,他表示加氢和氢气的释放按照韩国标准至少经过了15项安全测试,使用方面不存在安全隐患。   正是基于这种清洁高效的特点,氢能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多方抢抓赛道、加快布局,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国家能源集团重点发布绿色氢能产业链品牌解决方案氢洲,将携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氢能项目标杆与国家西氢东送核心节点。同时,特设国能氢能创新服务链专区,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我国氢能领域首台(套)装备等为代表的一批核心装备力量首次亮相。   亿纬氢能发布了全球首台100kWAEM电解槽产品,其中关键的非氟AEM隔膜材料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初始投资成本低且实现绿色制氢;正星氢电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集成式增压加氢装置,可为氢燃料电池动力源的工业叉车、景区接驳车、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氢燃料电池赛艇等中小型设备提供加注服务,也可作为配套加氢站应急保供使用,具有“全球最小加氢站”之称,也是最便宜的加氢站。   迎机遇 前景广阔   新技术、新产品竞相涌现的背后,是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氢能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刘国跃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氢能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理事会议上介绍说,各级政府均在研究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的指导意见,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基地建设、氢能高速、海洋氢能等创新应用工程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自主化持续深入,氢能企业融资及上市步伐加快。中外双边多边氢能合作日趋频繁,氢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将日益强劲。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规划和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过400个,已建成加氢站约48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2万辆,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示范规模引领全球。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李勇在近日举行的国际氢能技术创新合作论坛上表示,氢能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达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几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为氢能产业赋能,氢能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氢能的投融资热度会持续增长,产业发展态势将持续向好。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10%的可再生能源必须通过长周期储能来解决。到2060年,中国需要1.5万亿千瓦/时电由氢储存,这是非常广阔的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预计,未来燃煤发电会逐步变成燃氢发电,2030年绿氢规模将到达500万吨到1000万吨。   降成本 “链”上发力   在看到氢能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成本、标准等风险挑战。   刘国跃指出,从国内看,绿色氢氨醇发展热度持续高涨,但存在项目建设同质化、成套技术装备尚未成熟、下游市场消纳不足等风险,导致规划项目实际建设进度缓慢,部分建成项目运营质量不高,氢能及相关装备标准化检测体系基础薄弱。从国际看,全球在绿氢及其衍生物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尚不统一,制约全球氢能发展。   “制氢成本问题关乎产业长远发展,当前降成本的速度远不够快。”国际氢能委员会执行董事史蒂文·利布雷希特(Steven·Libbrecht)强调,要关注氢能产业的生态链和供应链,让整个供应链同步崛起和发展。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谢秀娟指出,氢能要想大规模应用,储运环节是实现低成本的重要卡点。当前我国多种储运技术路线探索并行推进,其中规模化氢液化储运已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关键装备的自主可控,希望近两年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示范。   “现在氢能很‘热’,但还只是战略价值层面的‘热’,我们需要把战略价值变成商业价值,核心就是氢能的性价比。”欧阳明高提出,中国在氢能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主要是燃料电池和电解槽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还要继续优化升级,尤其是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同时,以绿氢制备和燃料电池为龙头,带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化。

相关资讯